2021年深秋,康永生从佳县政府办一头扎进黄河岸边的佳州街道潘家畔村,成为这里的第一书记。当时,村中产业零散不成气候,好货“锁”在深山人未识。望着这片沉睡的土地,他暗下决心:要当一名“淘金者”,不仅要让地里的宝贝发光,更要让最不起眼的“废料”变成真金白银。
七盏“心灯”点燃村民自治引擎
乡村治理,首在聚人心。康永生深知,振兴不能只靠外来“输血”,还要激发内生“造血”功能。驻村以后,他用半年时间走遍全村,制定《乡村治理绩效奖励方案》,以“环境卫生优秀奖”“孝老爱亲模范奖”等七类奖项为“灯”,照亮村民共建家园的路径。
变化在悄然发生:曾因柴垛占道被邻里非议的潘老汉,捧着奖状主动清理了堆积十年的杂物;酗酒成性的青年在康永生多次登门劝说下戒断酒瘾,接过“产业发展模范奖”时忍不住落泪。据统计,两年来,全村获评奖励的村民超80人次,村容村貌评分从镇内倒数跃升至前列,形成人人参与治理的良性循环。
品牌“密码”解锁深山农货财富
好货不能锁在深山里。驻村后,康永生敏锐地捕捉到“有机健康”农产品的市场,伏案化身“品牌设计师”,为山地苹果、红薯精心打磨融入黄河元素的包装,然后带着样品奔波于榆林、西安的商超。2022年深秋,当印着品牌名字的红薯摆上深圳高端商超货架时,潘家畔村沸腾了。
如今,潘家畔村的山地苹果、有机红薯等“土宝贝”,身披“金字招牌”,挺进北京、深圳、上海等40余座城市。村集体产业年收入逐年增加,稳稳跃过35万元大关。村民感慨:“康书记这把‘金钥匙’,把锁在深山的‘山疙瘩’,变成了城里人抢手的‘金疙瘩’!”
“变废为宝”蹚出循环经济新路
作为养羊大村,潘家畔每年产出的1100立方米羊粪曾是污染难题。康永生却将其视作“绿色富矿”,推动建成有机肥发酵站,将羊粪转化为苹果园、杂粮地的肥料。“羊粪肥田—有机种植—品牌增值”的闭环形成后,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更催生小米、黑豆等有机杂粮产业,年创收超6万元。
“过去闻着臭,现在抢着要。”村民纷纷表示,“康书记点‘粪’成金,是实打实的硬本事!”
除了产业与治理创新,康永生还化身“货运司机”“带货主播”“编外家长”,三年助销农产品超30万元,垫付学费劝返辍学少年,用短视频为农货打开销路……从治理到产业,从生态到民生,康永生以实干与智慧,在潘家畔村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