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方言俚语讲述反诈套路,到苦口婆心调解地界纠纷;从主动上门办证,到多走一公里田埂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在靖边县的村巷集市、田埂地头,总能看到靖边公安民辅警“脚上沾泥、身上带尘”的身影。他们以“接地气”的务实作风,将警务工作融入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用精准普法筑牢安全防线,用耐心调解化解邻里心结,用贴心服务架起警民连心桥,为乡村振兴绘就平安底色。
“田间课堂”开起来 普法宣传接地气
摒弃“会议室宣讲”的传统模式,靖边县公安局将普法课堂搬到农村集市、田间地头。交警大队民警走进热闹集市,通过咨询台、宣传展板、方言讲解等方式,向村民普及骑乘摩托车戴头盔、农用车不载人等交通安全知识,现场演示头盔正确佩戴方法,为车辆免费粘贴反光条;黄蒿界派出所联合多部门在集市开展普法宣传,用“案例+法条”的通俗方式,讲解反诈、禁毒、道路交通安全等知识,提醒村民“不听不信不转账”;农忙时节,民警更是穿梭在农田间,一边看着村民覆膜、浇水,一边普及农资选购技巧,叮嘱大家索要发票、核查质检报告,严防“三假农资”,让安全防范知识如春风般吹进农户心里。
今年以来,靖边县公安局跟着农时走、围着农民转,农忙时开展“田间地头话安全”活动8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8000份,农村涉农机交通事故同比下降12.22%。
“田埂调解”动起来 矛盾化解在源头
农村矛盾多围绕土地、灌溉、邻里关系展开,事发在田间,症结在乡土。靖边公安深谙“矛盾化解宜早不宜迟”,把调解室“搬”到田埂上、院落里,用“乡情+法理”解开群众的心结,让邻里和睦的春风吹遍乡村。
春耕农忙时,东坑派出所“春耕助农小分队”在巡逻中发现,金鸡沙村两名村民正站在田埂上争执,手里指着争议地块互不相让,眼看就要动起手来。民警立即上前安抚双方情绪,随后联合镇干部、村干部拿着土地承包合同,蹲在田埂上实地丈量、核对边界。民警从情理和法理两方面耐心劝解,经过数小时沟通,两人终于握手言和,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
黄蒿界派出所处理王家湾张某与赵某的土地边界纠纷时,同样把调解现场设在了田间。起初,两人各执一词,都认为争议地块是自家的,调解一度陷入僵局。民警没有放弃,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村干部组成调解团,再次来到田间地头。经过三个小时的耐心疏导,原本剑拔弩张的两人逐渐冷静,最终认可了按历史档案划定的边界,还主动说:“以后种地互相帮衬,不再为这事闹别扭。”
为了从根本上减少矛盾纠纷,靖边公安还深化“公安+N” 多元联调机制,组织民警辅警常态化走村入户,在农家庭院、村头巷尾与村民拉家常,提前摸排土地流转、农资消费等潜在矛盾隐患,建立“矛盾台账”,实行“精准摸排、现场调解、及时上报、事后回访”的闭环化解模式。截至目前,成功调解各类纠纷500余起,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上门服务”跑起来 为民办事零距离
“群众办事不方便,我们就多跑几里路;群众有难处,我们就主动上前帮。”靖边公安打破户籍窗口“坐堂办公”的局限,让民警带着设备、揣着热情,把服务送到农户家门口、田埂上,用“脚步丈量服务距离”,让“最多跑一次”升级为“一次不用跑”。
海则滩派出所户籍员魏宗涛得知辖区群众朱某摔伤卧床,无法办理身份证,冒雨蹚过泥泞山路,在农户家中为其拍摄证件照,加急办理并送证上门,解了手术就医的燃眉之急;天赐湾派出所李鑫为帮助退伍军人刘某解决年龄更正难题,连续半个月跨区域协调,反复沟通调取旧档案,最终帮其拿到关键证明;周河派出所赵荣浪把户籍窗口“设在”田埂上,背着设备穿梭在庄稼地,为高龄老人核实户籍信息、为农户现场办理相关手续。靖边公安用“不打烊”的暖心服务,让群众感受到“警民一家亲”的温度。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靖边公安以“田间警务”为抓手,把工作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用一次次普法宣传、一场场矛盾调解、一件件暖心实事,筑牢农村安全防线,为乡村振兴注入稳稳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