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610800MB29655271/2024-00293 | [ 主题分类 ]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
[ 发布机构 ] | 榆林农业农村局 | [ 发文日期 ] | |
[ 效力状态 ] | 有效 | [ 文 号 ] | |
[ 名 称 ] | 对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 第392号提案的答复函 |
徐幼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合力发展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的提案》(第392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布局和高位推进下,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去年以来,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抓试点、破难点、出亮点,强管理、推模式、建机制,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带动农村各项改革走深走实,拉动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全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积极变化:一是“消薄培强”进展明显。2023年,消除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薄弱村1345个。计划到2024年底,全面消除集体经济收益不足10万元的村。二是大力推进千村光伏行动。全市已遴选农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收益低于10万元及收入不稳定的村1000个,每村建设200千瓦规模,发展光伏新能源产业,力争6月份全部开工建设,9月份建成并网发电,下势解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三是已全面启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实现乡镇全覆盖,初步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四是继续深化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围绕目前已清收的集体经济合同,深入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合同审查整改“回头看”,严格审查整改监督,加大问题线索移交,落实逐级验收制度,确保4月底全面完成合同清理专项行动,6月底完成归档备案和总结上报工作。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工作验收,表彰表扬一批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先进集体和个人。四是模式路径愈加多元。推广资源开发、资产经营、股份合作、产业引领、服务创收5种模式,探索出榆阳“联合总社”、靖边“一镇一园”、吴堡子洲联村共建等成功模式。总体来看,农村集体经济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坚强后盾,正在加快成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二、建立激励奖励机制方面
以市委农办出台《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十二条措施》(榆农工办发〔2022〕2号)第十条,加强组织保障方面:将“三变”改革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先导工程,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改革主体责任,县乡党委书记亲自安排、亲自调度,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将该项工作作为县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的重要内容,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补贴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挂钩机制,对完成既定集体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集体经济组织,提取部分经营收益给予负责人奖励,最高奖励比例不超过当年集体总经营收益的20%。
三、创新发展模式
紧紧围绕全市农业“4+X”产业,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优势,合理配置资源要素,科学选择集体产业,将集体经济发展嵌入产业链条,初步探索总结出8种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一)“一户一田”模式。村集体发挥统筹协调、服务成员,充分挖掘土地资源优势,增加集体收入的同时为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在北部风沙草滩区通过互换并地实现“一户一田”,在南部丘陵沟壑区,引导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自愿流转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结合坡耕地改造、宽幅梯田建设、旱作节水配套、综合治理后再将集中地块经营权流转经营主体或农户,实现“一组一田”“一户一田”。榆阳区大纪汗村推行“一村一田”,将整块土地租给中盛牧业等4个公司,亩租金较原来增加50%以上。米脂阳石坬村实施“一户一田”,户均土地由17块变为4块,集体对外租赁经营。
(二)服务创收模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成员或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农业生产托管、土地流转、电商服务、劳务服务、加工流通仓储服务等经菅服务和养老托幼、婚丧嫁娶、环卫保洁等公益服务,承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发展服务经济。榆阳区小坟滩村集体成立运输公司,集体年收入达300万元。佳县谢家沟村集体成立佳县谢家沟农机合作社,每年为全县70余个村进行机播和深松整地作业,实现毛利润200多万元。
(三)联村(村企)共建模式。为了有效克服一村一组缺人才、缺资金、缺资源问题,地域相邻、资源相连、产业相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村村联合、村企联合,抱团发展,在区域内进行资金、土地、人才、市场等要素高层级的配置。集中资源资金规模投资、集约经营,形成集体、企业、农民互为补充、互为支撑、联合合作的发展格局,走内强产业、外闯市场的高效发展路子。靖边县统筹整合各级财政资金3000万元,实施“一镇一园”项目(镇内所有村实施1个项目),建成中山涧镇肉牛、水路畔便民服务中心冷凉蔬菜、红墩界镇羊子产业等一批专业村镇,壮大了集体经济。吴堡县投资1390万元,25个村联村共建千头猪场6个,入股吴堡县利农裕民养殖公司,村集体首先按投资额8%进行保底分红,另有盈余村集体与公司按6:4分配。
(四)光伏产业模式。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或吸引社会资本、村集体适度自筹,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借“光”生力,稳定带动脱贫群众增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动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形成了“一举多得”效果,托起了村级组织改善基础设施、保障公共服务、开展扶危济困的“基本盘”。定边县总投资3.3亿元,建成光伏扶贫电站41个,总规模46.7MW,通过折股量化分配给脱贫村和一般村,光伏收益资金持续扶贫25年,惠及全县185个行政村。目前扶贫电站总收益1.3亿元,平均每年获得收益约2600万元,平均每个村约有集体经济收入14万元。
(五)资金入股模式。针对本村没有发展基础条件,利用政府项目资金、集体自有资金等,投资入股成长性好、经营稳健企业,共享经营红利。米脂县委县政府对非贫困村安排60万元,分别入股米脂国家小米产业园和陕果米脂分公司,享受股金6%固定分红。府谷县投资1500万元,带动40个薄弱村,入股农投发电项目,享受股金6%固定分红。横山区21个“空壳村”210万元整体入股联通公司,约定村均年分红1万元。
(六)农旅融合模式。依托村组独特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业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探索农文旅融合,壮大村集体经济。榆阳区赵家峁村探索确权确股不确地“整村流转”模式,建成集“吃住行、游购娱、研学旅”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年收入达到1300多万元。佳县赤牛坬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整村发展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产业,村集体经济创收160万元。清涧县牛家湾村建成人生影视城对外承包,村集体经济增收20多万元。
(七)资产盘活模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升级改造旧村部、闲置宅基地、老校舍、废弃厂房等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标准厂房、民宿、商铺门面、加工仓储物流设施设备、车库泊位、专业市场、酒店公寓等工商业项目,发展物业经济。榆阳区郑家川采取‘农户+村集体合作社+社会资本’的模式,农户把308孔废弃旧窑洞以每孔400-500元的价格流转给村集体,集体对外招商,收入达380万元,将“美丽资源”变为“美丽经济”。神木市菜园沟村“红色文化产业+宅改”模式,盘活利用旧窑洞15宗,以每宗每年2000元流转给沿黄乡村民俗博物馆进行改造经营。
(八)物业租赁模式。在城中村、城郊村、经济活跃村推行经营性资产租赁,提供物业服务。榆阳区广济南村、靖边张家畔村、绥德裴家峁村等,均通过外租赁集体门市等经营性资产,大力发展物业经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四、加强账务管理
全市全面推广使用“陕农经”平台。“陕农经”平台按照“业务全覆盖、管理全闭环、监督全过程、信息全公开、数据全打通”的思路设计开发,可提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础数据、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银农直联、合同管理、产权交易、股权管理、监控预警、公示公开等14项服务功能,供乡村组三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纪委监委和金融机构等单位共享使用。9月底前全市90%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资产、合同进入平台管理,11月底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户全部实现“银农直联”线上支付。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9月2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