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官方网站! 登录 注册 无障碍浏览 网站支持IPV6
[索引号] 11610800MB29655271/2024-00290 [ 主题分类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发布机构 ] 榆林农业农村局 [ 发文日期 ]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文 号 ]
[ 名 称 ] 对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 第374号提案的答复函
对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 第374号提案的答复函
时间:2024-09-27
来源: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分享:

王志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广宽幅农田网格防护林栽植 解决东春扬沙问题的提案》(第374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耕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紧耕地保护“篱笆”,坚守耕地红线,近年来,我市在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田成片、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土肥沃、产能高、生态美、可持续”的美丽农田示范创建活动,计划用五年时间创建美丽农田100万亩,逐步形成“高效节能、高产稳产,生态友好、四季见绿,环境优美、农旅融合”的建设新格局。

一、高标准农田夯基础

在长城沿线风沙草滩区和河流川道区推行“田块合并+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灌排结合”建设模式,完善田间水利基础设施,保障农田灌排能力,建成高标准农田127.29万亩;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推行“土地平整+四位一体+田间道路”建设模式,推动“坡地变平地、窄幅变宽幅、贫田变良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6.36万亩,耕地由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二、旱作节水农业补短板

按照“用好天上水、保住地中墒,用足地表水、适度利用地下水”的原则,通过节水改造、补灌扩面、技术推广“三条路径”,重点推广“六大模式”。一是在灌溉区,以北部风沙草滩区和河流川道区为重点,实施漫改滴、喷改滴、自动水肥一体化3种模式,实现高效节水灌溉。二是在补灌区,以白于山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为重点,实施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高位池窖储水+膜下滴灌补水的山旱地“四位一体”集雨补灌和软体集雨窖补灌2种模式,解决卡脖旱、引来救命水。三是在纯旱区,推广以探墒播种、耐旱品种、地膜覆盖、抗旱保水剂、增施有机肥等为主的旱作农业集成技术,全面提高旱作区农业生产能力。全市共实施旱作节水农业113.2万亩,累计投入11.22亿元,项目建成后显著提高了农田防灾减灾能力,初步实现“三节两增”(亩均可节水30%、节肥20%、节劳20%,增产20%、增收20%)效果。

三、美丽农田保生态

坚持以“地力提升、旱作节水、农田林网、绿色覆盖、农田美化、农旅融合”六大行动为抓手,开展美丽农田示范创建五年行动,已创建美丽农田6.5万亩,实施薯麦轮作20万亩。探索出了北部风沙草滩区“乔木防风+灌木压沙+冬麦固土+花草美田”的美丽农田创建新模式。在南部丘陵沟壑区开展“沟、坡、峁、岔、水、田”综合治理,探索出神木訾大庄、米脂高西沟、绥德赵家坬、子洲佛殿堂等发展模式,打造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样板,实现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四、加强谋划,科学编制规划

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林草局相关人员开展高标农田专项调研,全面调研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和下一步计划建设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面摸清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和建设潜力,总结提升主要成效和经验做法,梳理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困难,进一步提炼好的模式和典型,为下一阶段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精准方向和思路。同时委托中国农业大学设计院编制《榆林市高标准农田(旱作节水)项目建设规划方案》,对12个县市区进行了实地调研,2月份已初步形成方案文本,近期正在再次组织设计公司开展调研,进一步修改完善,确保规划科学,落地性强。

“十二五”以来,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239.15万亩,项目区建成后,耕地质量明显提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粮食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提高,但是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由于多部门实施,建设标准不统一、投资标准不高等原因,导致农田防护设施不完善,秋冬春三季地面裸露时期扬沙严重,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抓好美丽农田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榆林“陕西新粮仓”地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持续贡献榆林力量。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9月2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