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河集团湖羊养殖基地外景。周海月 摄
近日,陕西上河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多年来,这家以“合力同行、诚信共赢”为核心理念的企业,在壮大自身规模、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将文明创建深度融入产业升级、文化传承与社会担当之中,在黄土高原上奏响“文明铸魂、发展塑形”奋进乐章。
产业赋能:铺就乡村振兴“黄金大道”
走进榆阳区常乐堡湖羊养殖基地,承包户马亚梅夫妇正熟练地为羊羔补水、上料。年近60岁的他们与上河集团合作已有两年。不掏承包费、不愁卖羊难,吃住免费,只需认真负责羊羔的接生、护理、治疗和饲喂就能获得不错收入。这种从传统养殖户到现代化农场“当家人”的转变,让他们的幸福感与日俱增。“以前我们自己干,一年起早贪黑也就挣三四万,现在两个人一年能挣十几万,很知足了!”马亚梅说。
近年来,上河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榆阳区牛家梁镇和金鸡滩镇分别建设了常乐堡、金鸡滩两个15万只湖羊养殖基地,通过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互助合作的模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降低农民的养殖风险,让他们获得稳定收入。该模式运行两年以来,养殖基地羔羊死亡率降低至1.2%,成活率提高4%,日均增重提高30%,现在承包户平均每年收入在11万元左右。
据榆阳区常乐堡湖羊养殖基地生产场长张璞介绍,目前,两个15万只湖羊养殖基地的建设和运营共提供就业岗位300个,羊场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饲草,不断提高村民收入。基地把湖羊粪制成有机肥,用于周边农田、果园肥料,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减少了环境污染。
此外,该集团党支部组织成立了“榆林市羊产业联盟”,在种羊提供、养殖技术、肉羊销售等方面,不断为我市中小养殖场提供帮助与免费服务。该集团还积极参加我市组织的“万企兴万村”项目,定点帮扶榆阳区和子洲县部分乡村,用实际行动诠释企业担当。
文化铸魂:奏响陕北非遗“时代强音”
“把手抬高,注意表情,再来一遍。”在陕北煤海艺术团排练厅,舞蹈演员们正精心打磨原创舞剧《小北京》。这部融合了榆林多种非遗元素的作品,以古典和现代交织的艺术形式,让陕北民间故事焕发新生,于近日在榆林古城震撼上演。
作为上河集团创办的陕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民间艺术团体,多年来,陕北煤海艺术团始终以传承弘扬陕北优秀民俗文化为使命,累计培养了本土艺术人才300多名,深入全市工矿企业、乡村社区演出近3000场,并多次代表陕西省赴韩国、西班牙、俄罗斯等国家交流演出,让古老的陕北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此外,该艺术团坚持“周末小剧场”惠民演出,截至目前累计演出300余场次。其投资出品的大型原创音乐剧《余子俊》获得陕西第八届艺术节“优秀文华剧目奖”、陕西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多项荣誉。
“今年春节,我们编排的56个民族服饰展演方队在全国秧歌展演中惊艳亮相,受到各方好评。接下来我们还将去巴西参加世界民族舞大赛,把我们的陕北特色文化推向全国、走向世界!”陕北煤海艺术团常务副团长刘晓斌说。
党建引领:构筑企业文明“精神高地”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多年来,上河集团聚焦党建引领、产业创新、服务社会三重发力,培育出“红领上河”党建品牌。通过打造“职工之家”,开展“五四精神宣讲”等活动,不断丰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春节的羊肉礼盒、妇女节的插花活动、中秋节的米面粮油……点滴关怀化作员工的归属感;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开展“上河大讲堂”技能培训、“暖心谈话”等,让企业凝聚力与员工获得感同频共振。这种“党建带群建”的模式,不仅塑造了团结向上的企业生态,更将文明创建转化为发展动能。
从热火朝天的排练厅到生机勃勃的养殖基地,从温暖人心的党建活动到惠及百姓的产业项目,当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发展基因,文明之花结出丰硕果实。如今,上河集团正以文明为笔,在陕北大地持续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我们将以此次表彰为新的起点,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探索创新,把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转化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上河集团董事长李小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