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佳县创新“七位一体”服务体系 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小农户提单产促增收

发布日期:2025-09-05 15:10:03 来源:“陕西农经”微信公众号  作者 :张娜

摘要:面对黄土高原“十年九旱、地碎人少、单产低下”的共性难题,佳县以高粱产业为突破口,创新构建“惠农政策增底气+农田改良强基础+旱作技术提单产+托管服务扩规模+订单农业保销路+集约经营降成本+机制创新强联结”七位一体服务体系。该体系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擎,有效破解小农户生产难题,实现高粱种植面积5年翻五番、亩产提升超120公斤、带动2万余户增收,为陕北旱作农业探索出一条可借鉴的“佳县方案”。

一、实践背景

佳县总土地面积2029平方公里,辖12镇1街道324村1社区,总人口约27万,其中农业人口占比超80%。全县分为北部丘陵片沙区、西南丘陵沟壑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三大复杂地貌,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全县耕地56.9万亩,99%为靠天吃饭的旱地,长期深陷“十年九旱劳力散、地碎技弱产销难”困局。面对此发展瓶颈,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破解小农户生产困境、提升旱地产能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经深入调研,佳县决定以迅速崛起的高粱产业(2019年3万亩→2024年15万亩→2025量质稳居全市第一)为切入点,举全县之力,系统性构建“七位一体”服务体系,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有效路径。

二、主要举措

(一)惠农政策增底气,稳住种粮信心。佳县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强化政策供给。县委县政府出台《佳县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项目实施方案》文件,其中针对新型经营主体及村集体发展高粱产业,特设置了高粱良种、地膜、滴灌等农资补助,农机作业奖补,收购高粱奖补,其他带动奖补,技能培训等各项支持政策。截至目前,已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705万元涉及46632户、地膜约700吨、肥料6000吨、高粱种子8万公斤,设置残膜回收点5个涉及5个新型经营主体,预算社会化服务补助200万元……一项项强农惠农政策,稳住了种粮面积,更稳住了农民、主体种粮信心。

(二)农田改良强基础,筑牢发展根基。近年来,为有效破解农村土地分散化、碎片化、残膜污染难题,佳县建成高标准农田12.11万亩、高效旱作节水农业4.02万亩、收购残膜约4000吨,夯实农田设施“硬件”。随着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灌溉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相继实施,逐步形成了“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舒心田”、“致富田”,显著提升农机作业效率和土地可持续生产能力。

(三)旱作技术提单产,突破“靠天吃饭”。针对水资源短缺、“十年九旱”春季播种难、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等问题,县委县政府支持县农技部门历时6年攻关,成功研发并全域推广“机械化全膜深沟探墒播种技术”。该技术一次性完成开沟探墒、宽膜全覆膜、打孔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自动开沟深度10厘米以上,避开土壤表层干土,把种子种到湿土上,同时自动铺膜全覆盖。机械率达90%,土壤水分利用率提高12%以上,作物产量增加15-32%,节省劳力90%,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成为榆林市11县区抗旱增产主推技术。2024年围绕此技术要点,佳县进一步支持新远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开展杂粮增密度提单产行动3万亩、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0.5万亩,提单产效果显著。

(四)托管服务扩规模,破解“谁来种地”。构建创新政府补贴费用、部门提供技术指导、龙头企业订单式保底收购、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参与服务、村集体中间服务沟通、农户积极托管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机制。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5.96万千瓦,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2%。托管面积从2019年0.5万亩次爆发式增长至2024年17万亩次,“佳县托管路径”有效解决了小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问题。

(五)订单农业保销路,打通“最后一公里”。佳县推动佳县一隆公司与西凤酒厂等签订大单,并以保底价与万余农户签订高粱收购协议,2024年订单收购约6万吨。同时,培育“桃花液”、“寨沟红”、“白云论道”等本地酒企,年消化优质高粱3000吨以上,构建了稳固的产销利益共同体。为持续巩固我县高粱产业,对主体当年收购高粱100吨以上的进行奖补。

(六)集约经营降成本,提升综合效益。引导服务主体实行统一采购良种、统一地膜种植、统一施肥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或人工收获、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经营模式,节本增效。以高粱为例概算,可降低农药成本约20%、亩节省施药费用约30元;技术助力可增产20%以上,亩增收至少200元;大幅节省间苗除草等人工费用;综合亩收益提升至少300元。

(七)机制创新强联结,激发带农活力。鼓励和支持主体通过租用耕地、吸纳就业、订单收购、技术服务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对当年带动20户以上农户(其中,脱贫户或易返贫致贫户占比不得低于20%)且户均年收入均在500元以上的,按每户不超1000元的标准进行奖补,单个主体奖补金额最高不超30万元。

三、硬核成效

(一)单产提升创历史。在“七位一体”体系支撑下,高粱产业实现量质齐升。全县高粱种植面积由2019年3万亩增至2024年15万亩,亩产达500公斤左右,较传统种植亩增产120公斤以上,亩均增收300元以上,同时解放了90%的田间劳作压力。2025年已种植高粱15.2万亩,其中地膜高粱9万亩。

(二)增收致富见实效。2024年高粱种植覆盖2万余户,户均增收1000-10000元不等。托管面积从2019年0.5万亩次增至2024年17万亩次,辐射带动2万余户增收1000元以上、5家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均增收3-5万元,42家服务组织获补助620.438万元,真正的实现了“村集体有收益、服务组织有发展、小农户得实惠”的“1+1+1>3”的三方共赢局面。2025年已完成托管服务作业达8.5万亩次,有效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

(三)社会效益获认可。一是生态效益显著,累计复耕复种撂荒地1774亩,全膜覆盖减少扬尘,回收残膜约4000吨,化肥农药使用量下降20%,年节水30%-40%。二是主体量质并举,社会化服务组织由2019年1家增至2025年47家,培育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1300家,合作社763家;农机装备由2019年50台套增至2025年366台套,农业机械化不断提升。近年来,各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累计流转农户土地1万亩以上,解决农户长期或临时就业1000人以上。三是品牌效应凸显,“佳县实践”获新华网、今日头条、榆林日报、陕西网、西北信息、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流媒体深度报道,示范效应溢出。四是技术培训覆盖,培育了53名县镇村级农民合作社辅导员,各辅导员每年培训至少1-2个主体。另外全县产业发展指导员定期对有发展意愿的农户、主体、村集体等进行种养殖加培训。

四、经验启示

一、系统谋划、高位统筹是破局前提。面对严苛资源约束,佳县高位统筹,将提单产、促增收作为三农重要任务。强化顶层设计,整合涉农资源,打破部门壁垒,压实县镇村责任链,确保七大要素环环相扣、协同发力。实践证明,只有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系统推,才能有效激活全链条、筑牢发展根基。

二、主体引领、机制创新是联农核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关键枢纽。佳县旗帜鲜明地支持培育新型主体,使其成为技术推广的先锋队、规模服务的主力军、市场开拓的领头羊。政府搭平台、优环境、强监管,让主体有动力、服务有市场、农户得实惠,真正实现“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三、科技赋能、固本强基是长远之策。提单产促增收,根本出路在科技,持久动力在基础。佳县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全力攻坚推广全膜深沟探墒播种、增密度提单产等旱作核心技术,同时持续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及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为提单产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和长远发展保障。这份“带着泥土味的答卷”,期待能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有益参考。

2024年佳县方塌镇谢家沟村高粱产业现场观摩会  张凯凯摄

佳县高粱种植基地之一  张凯凯摄

佳县一隆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高粱收购现场  王峰摄

佳县王家砭镇王寨村千亩高粱  刘浩摄

(作者:佳县农村经营服务站  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