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陕北,烈日灼金,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在阳光下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赭红。7月28日,走进榆林市绥德县赵家坬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里,千亩苹果林郁郁葱葱,翠绿的枝叶间,拳头大小的苹果套着果袋,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这片诞生于沟壑之间的果园,正是榆林山地苹果产业崛起的缩影。
天赋异禀:黄土高坡上的“黄金果园”
站在赵家坬示范园的观景台上极目远眺,层层叠叠的梯田顺着山势蜿蜒,如同大地的指纹。这里海拔1100米,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果园里,给叶片镀上一层金边。“你看这土,攥一把能攥出油来。”绥德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春胜抓起一把黄土,指缝间的土壤细腻松软,“我们这的土是黑垆土,有机质含量高,加上海拔高、光照足,种出来的苹果糖分能比别处高两三个点。”
榆林南部丘陵山区,这片曾因贫瘠而被世人熟知的土地,却藏着世界级的农业密码。农业专家们曾用精密仪器测量这里的生态数据:年日照时数达2600-2900小时,昼夜温差普遍在15℃以上,无霜期150天左右,土层厚度超过80米。这些数字完美契合了世界苹果生产的7项核心生态指标,这里无疑是苹果的最佳优生区。
而在米脂县银州街道的果园里,果农李建国正用测糖仪检测刚摘下的苹果。“嘀”的一声,屏幕上显示15.8%的数值让他笑开了花:“咱们果子这甜度,城里超市买的根本比不了。”咬下一口,果肉脆嫩多汁,酸甜恰到好处,后味带着一丝清爽的果香。这样的苹果,果面光洁艳丽,果形端正,硬度达8.5公斤/平方厘米以上,耐储性极强,普通冷库储存到次年五月仍能保持良好品质。
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为榆林山地苹果打下了品质根基。而真正让这颗“红果子”走上产业化道路的,是当地政府的战略眼光。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紧抓陕西省苹果产业“北扩西进”和“3+X”工程战略机遇,将山地苹果列为四大百亿级农业主导产业。十年间,榆林市苹果种植面积从不足30万亩扩展到120万亩,产值从5亿元跃升至80亿元,米脂、绥德、子洲等8个县(区)建成省级优质苹果生产示范基地,一条从量变到质变的产业跃升之路清晰可见。
品牌破圈:从黄土高坡到国际舞台
早晨7点,绥德县农产品集散中心已是一片繁忙。冷链车旁,工人正将贴有“墕头红”商标的苹果装箱,这些苹果将通过专线发往上海。“这个品牌的苹果在上海超市能卖到15块钱一斤,还经常断货。”经销商王磊一边核对订单一边说,“你看这包装上的剪纸图案,是咱们绥德的非遗,特别受外地顾客的喜欢。”
“养在深闺人未识”曾一度是榆林山地苹果的困境。为了让优质苹果走出大山,榆林市打出品牌建设“组合拳”,构建起从品质认证到市场推广的全链条体系。2016年,榆林山地苹果成功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这枚“国字号”认证成为打开市场的第一把钥匙。此后数年,榆林市累计斩获果王大赛、优质苹果奖等国家级荣誉84项,58个产品通过有机认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用硬核实力赢得市场认可。
在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墕头红”苹果展台前总是排着长队。2024年,这款苹果摘得博览会最高奖项“后稷奖”,评委们给出的评价是:“兼具生态品质与文化内涵,是中国山地苹果的代表。”展台负责人拿着苹果向参观者介绍:“我们的苹果全程有机种植,每一颗都能追溯到具体果园,连施肥记录都能查到。”
线下市场稳步拓展的同时,线上渠道也在快速铺开。7月30日,在子洲县电商服务中心,年轻的主播们正对着镜头直播带货:“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陕北的山地苹果,咬一口全是糖心……”据统计,榆林已培育25家电商企业,搭建800多个线上销售渠道。2024年,仅电商渠道就销售山地苹果12万吨,销售额突破10亿元。
科技赋能:果园里的“智慧革命”
走进榆阳区上盐湾镇井道峁村的果园,富爱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钟付艾正操控着无人机喷洒生物农药。“这玩意儿比人工效率高多了,一天能喷30亩地,还省药。”他指着果园四周的防风网介绍,“去年刮大风,周边没装防风网的果园落了不少果,我们这损失不到5%。”榆林山地苹果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支撑。当地锚定“科技兴果”战略,构建起“研发-标准-应用-保障”全链条创新体系。在品种培育上,自主培育的“瑞阳”“瑞雪”等新优品种已大面积推广,这些品种适应性强、品质好,深受果农和市场欢迎。
标准化生产是品质的保障。近年来,榆林制定15项全产业链技术标准,涵盖苗木繁育、栽培管理、采收储存等各个环节,标准要求普遍高于国标、省标。目前,全市已建成1000亩国家级标准园、16.6万亩市级标准园以及26.8万亩绿色有机果品基地,260多家生产经营主体纳入追溯管理体系,消费者扫码就能查看苹果的“成长档案”。
“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则让先进技术快速落地。榆阳区上盐湾镇井道峁村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统一销售,近千亩果园产量比分散种植时提高了20%,优果率从60%提升到85%。“跟着合作社干,技术有人教,果子有人收,我们只管把果种好。”村民王巧珍笑着说,她家5亩果园去年收入超过8万元。
人才是科技兴果的核心动力。榆林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示范带动三位一体的培育模式,培养出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带头人。每年,全市举办各类培训班200多期,培训果农3万多人次。“培训里的数字化农业课程让我开了眼界。”榆林市山地红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房利平说,“现在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精准调整种植结构,效益提高了不少。”
三产融合:一颗苹果的“价值裂变”
7月31日,子洲县淮宁湾镇清水沟村的现代农业园区里,机器轰鸣。走进果品深加工车间,一股浓郁的果香扑面而来,工人们正将苹果清洗、去核、切片,制作苹果脆片。隔壁的生产线上,新鲜的苹果汁顺着管道流入无菌灌装设备,这些果汁将被送往全国各地的超市。
“我们年加工苹果1.4万吨,能生产苹果汁8000吨、脆片3000吨、果脯3000吨,产值超过2亿元。”园区负责人介绍,通过深加工,苹果的附加值提高了3-5倍,“就连果渣都能做成饲料,一点不浪费。”在园区的智能分选车间里,两条4.0智能分选线正高速运转。苹果经过清洗后,依次通过光学检测设备,电脑会根据果形、色泽、糖度等指标自动分级,每小时可处理15吨苹果。从包装耗材到肥料生产,从分拣分选到保鲜贮藏,清水沟村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这里不仅是优质苹果的产地,更成为集生产、加工、储运于一体的产业高地,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4万元以上。
产业链的延伸不止于加工。在绥德县满堂川镇灵宝村,苹果产业正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每年四月,3200亩苹果园繁花盛开,洁白的苹果花漫山遍野,吸引着周边游客前来赏花拍照;十月果实成熟时,采摘体验活动更是火爆,游客们提着果篮穿梭在果园里,亲手摘下枝头的苹果,感受丰收的喜悦。“我们村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0万元。”灵宝村党支部书记王小军说,村里还办起了农家乐,用苹果做的拔丝苹果、苹果酱等特色菜深受游客喜爱,“游客多了,苹果也更好卖了,去年600多吨苹果根本不够卖,还帮着周边村销了不少。”
从枝头到舌尖,从果园到车间,从种植到旅游,榆林山地苹果正书写着三产融合的新篇章。在这个充满希望的盛夏,黄土高原上的苹果树正在积蓄力量,等待着金秋时节的华丽绽放;而比果实更珍贵的,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的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