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黄土高原上弥漫着淡淡的药香。9月6日的早晨8点,榆林市子洲县马蹄沟镇的黄芪种植基地里,农户们已经弯腰在地里忙碌,一根根粗壮结实的黄芪被小心挖出,抖落泥土,整齐码放。这些有着“东北参、子洲芪”美誉的优质药材,正从这里走向全国,甚至海外市场。这根黄土高原孕育的“黄金草”,正通过全产业链升级,撬动百亿级中药材产业集群。
工人正在切割黄芪片
曾经,品种退化、种苗混杂是子洲黄芪提质的“拦路虎”。为破解难题,子洲县在道地药材科研孵化基地内,收集全国50个县域的野生黄芪种质资源,启动“子芪1号”新品种研发。
“‘子芪1号’经多维度筛选,具有甲苷含量高、产量稳定、抗病性强的优势。”子洲县种子与中药材推广中心农艺师曹鹏介绍,该品种今年3月通过陕西省品种审定,成为全省首个黄芪新品种。目前,基地建成80亩“子芪1号”良种繁育田,通过“基地+农户”模式推广,并开展根腐病防治、微生物菌剂应用等绿色技术试验,为产业筑牢“良种底盘”。
良种之外,标准化种植让子洲黄芪品质更稳定。在繁盛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黄芪加工全程自动化,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可追溯全环节信息,这是子洲推进黄芪GAP体系建设的缩影。
子洲县黄芪种植基地远眺
“我们流转土地1万余亩,其中黄芪6000多亩,年采挖500余吨,带动500多户农户增收。”合作社负责人郭加凡说。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子洲整合全产业链资源,培育7家龙头企业、30余家专业合作组织,建成8个“万亩种植乡镇”、11个规模化种植基地及260亩科研孵化基地。目前,全县黄芪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年产鲜黄芪1.2万吨,中药材年产值达4.3亿元。
为改变过去以鲜货和初级加工品为主的局面,子洲建成占地284亩的黄芪产业园区。随着“药食同源”资质获批,园区吸引多家医药企业入驻,重点推进精深加工与终端产品研发。
“马蹄沟黄芪产业园的5000吨饮片生产线、500吨提取物生产线高效运转,已开发出7大系列50余种健康产品。”子洲县种子与中药材推广中心主任景雷表示,品牌端,10余家电商企业获“子洲黄芪”地理标志授权推广;市场端,与北京同仁堂、华润三九等龙头合作,实现从“卖原料”到“卖健康产品”的跨越。
下一步,子洲将强化链式思维,以黄芪为核心,构建集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等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建设区域性中药材集散中心,全力打造“三产融合”的百亿级中药材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