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装箱
套种试验
黄芪切片
中药材种植
机械化覆膜
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腹地的子洲大地,川能藏米粮,山可收果实。近年来,子洲县通过政策支持、科学种植、试验示范、链式布局,大力发展山地苹果、中药材、大豆等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让山区农业焕发出新活力。
山地苹果:建设标准化示范园 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走进裴家湾镇张家河村,放眼望去,连绵的山坡上是层层梯田,梯田上覆盖着的层层林木,便是山地苹果。“这一片总共有1480多亩,都是黄土高原保持水土工程建设的生态梯田,目前由我们合作社承包种植苹果。”子洲县黄土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世金介绍。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近年来,子洲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推动全县新栽山地苹果12万亩,改造低产果园4万亩,并引进长富2号、黄元帅、嘎啦、瑞雪、秦脆等34个优良品种。发展了苗家坪老庄沟、淮宁湾清水沟等一批山地苹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山地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区,着力在新优品种改良、示范园提质增效、果园管护、安装防雹网等方面下足功夫,大力推动山地苹果全产业链发展。
“我们今年申报的山地苹果全产业链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基地建设、产业深加工、运输储藏方面,全产业链的框架基本形成,加工厂、冷库等各项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即将投入使用。”陕西果业集团子洲有限公司副经理李三红说。
优势在山坡,致富靠苹果。近年来,子洲县按照“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持续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苹果认证和设施苹果示范园建设力度,先后打造了一批苹果产业示范村,建成37个苹果专业合作社和一批山地苹果标准化示范园,有力地带动了全县果园标准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目前,全县共建成千亩果园16个,500亩到1000亩的果园63个,100亩到500亩的果园182个,山地苹果面积达18.2万亩,挂果面积10万亩,年产苹果10万吨。建成自然通风储藏库280个、大型水果气调储藏保鲜库33个,推广防雹网9000亩、防冻坑2000个,建成4.0智能苹果分拣线2条。经过多年的稳步发展,群众对发展苹果产业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越来越高,山地苹果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两区一带”的发展格局。
山地药材:优化种质资源 打造产业集群
走进马蹄沟镇张圪台村山上的道地药材科研孵化基地,一眼望去,一块一块被垄起区分的小地块上插着一个个带有标识的牌子,走近一看,内蒙古黄芪、忻州黄芪、甘肃黄芪……整个基地“集结”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黄芪种类。据子洲县种子与中药材推广中心主任景雷介绍,这块基地目前收集了全国50个县区的野生黄芪种质资源,已经是一个集种质资源收集、品种展示、试验示范、良种选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科研孵化基地。
“这块基地共设有5大板块14个分区,主要开展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中药协会等科研院校有关团队合作的黄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及关键技术、黄芪规范化种植技术、中药材种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等项目研究。”景雷说。
子洲土质疏松、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种植黄芪,子洲黄芪更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为稳步扩大黄芪、黄芩两大优势中药材种植规模,子洲县把培育出一致性较好、稳定性高、特异性强的优良种质资源,作为保障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目前,已经开展子洲黄芪良种筛选培育研究课题,通过采用系统选育、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提纯与选育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子芪1号”品种选育相关工作,并通过了省林业局林木和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现场初审。
同时,子洲县以不与粮争地为前提,持续优化种植模式,科学利用林地、草地、园地、闲地、荒山、荒坡以及梯田棱畔护坡等土地资源,推广发展种植以子洲黄芪为主推品种,搭配推广黄芩、苍术、红花,充分发挥不同中药材品种的优势,不断丰富和优化中药材产业结构。目前,子洲全县种植各类中药材21.5万亩,其中黄芪15万亩、黄芩6万亩,远志、柴胡、甘草等其他中药材5000亩。年产鲜黄芪12000吨、鲜黄芩12000吨,实现产值4.3亿元。
“中药材是子洲的富民产业,近年来,子洲紧抓榆林南部县产业振兴机遇,统筹‘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布局,正在全力打造以黄芪为主的中药材产业集群,带动陕北地区中药材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子洲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拓明明说。
山地大豆:优选优种激活产业 集中连片试验示范
11月22日,在马岔便民服务中心的一座山峁上,几辆覆膜机在已经翻耕的梯田里来回穿梭,将一垄垄地膜压边覆土,给农田穿上了整齐划一的“冬装”。“我们这块地有1200多亩,明年都打算种大豆。”徐朝霞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雄伟说,通过秋冬覆膜技术,可以起到农田保墒的作用,比当年种植的大豆产量要高。
子洲大豆是国家地理保护产品,县域内种植历史悠久。为了激活这一原生态产业,近年来,子洲县着力选择代表性强、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新型经营主体为示范点,由点及面,在全县推广大豆种植21万亩,建成了6个大豆千亩示范田、10个百亩示范田,实施大豆复合种植0.766万亩。
同时,在整体推进过程中,聚焦现有品种,加强对比筛选,根据不同种植方式,筛选优良品种;结合县内重点推广的幼果园套种、净作、复合种植等栽培模式,开展技术攻关,提高单产水平;在大豆生产区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采取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结合防治策略,重点抓好豆荚螟、食心虫的防治。其中,在水地湾便民服务中心水地湾村建设的大豆单产提升种植技术试验基地,示范面积100亩,主要围绕品种、密度、施肥、化控、草害和病虫害防治、机械等关键技术环节开展试验示范,引进24个大豆新品种,开展7项技术试验示范,为全县大面积大豆复合种植积累了宝贵经验。
“今年10月中旬,通过市农技中心专家组成测产组赴电市、何集、老君殿镇等示范点开展大豆田间理论测产工作,据测定,平均亩产129.1公斤,较2023年亩均增产12.8公斤。我们总结形成了大豆双沟覆膜生产技术模式,这都为指导全县的大豆生产提供了可靠依据。”子洲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拓明明说。
(照片均为李志东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