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官方网站! 登录 注册 无障碍浏览 网站支持IPV6
硕果盈枝溢三秦——陕西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观察
信息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5年第18期 作者:徐刚 王婷婷 时间:2025-09-27 08:41:34

丰收时节挂满枝头的洛川苹果

 秦岭为脊,渭水为带。八百里秦川铺展丰饶画卷,黄土高原涌动厚重气息,秦巴山地孕育无尽生机。

 陕西,这片被黄土高坡与秦岭环抱的黄土地,承载着中华文明最厚重的记忆,一抔抔黄土都沉淀着历史,一声声秦腔都回荡着豪情。如今,在这片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丰富资源禀赋的热土上,又“陕”耀起了一张张绚丽的“土特产”名片: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富平奶山羊、柞水木耳、大荔冬枣、安康富硒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三秦大地,赋予陕西奋力谱写新篇、争做西部示范的战略使命,并对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出明确要求,“小木耳,大产业”“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为新时代陕西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

 牢记嘱托,奋楫扬帆。陕西坚定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定位,创新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以特色破题,以品质强基,以链群聚势,攀高向新,提质图强,激荡起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铺开了农民稳稳的致富幸福之路。

 谋篇定策夯基业

 初秋时节,宝鸡市眉县金渠镇宁渠村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园里,藤蔓整齐,枝头饱满,长势喜人。“这里气候湿润、土层深厚,猕猴桃糖酸比例刚刚好,品质在全国都能排得上号。”村支书崔建龙笑着说,全村5000多亩优质猕猴桃成了老百姓心中的“金蛋蛋”每亩收入能有两三万元。202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其中猕猴桃收入占了85%

宁渠村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园里硕果盈枝

 “眉县有35.4万亩耕地,猕猴桃种植面积就有30.2万亩,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达12万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以上都来自猕猴桃。”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辉介绍。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陕西深刻地认识到,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持续做大做强现代特色农业,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动能引擎。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就是要坚持以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链群同构做好‘土特产’文章,切实把农业建设成现代化大产业。”陕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孙矿玲表示。

 陕西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气候类型多样、农业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好。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陕西大力加强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在政策体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上协同发力,在产业前端、中端、后端上综合施策,优产业布局、强科技支撑、育产业主体、促三产融合,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大荔冬枣脆甜可口、品相上佳,在国外可受欢迎了。”刚从马来西亚和越南考察归来的大荔县新禧冬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全喜满脸喜悦。地处黄河岸边、关中平原东部的大荔县,被誉为中国冬枣第一县。如今在大荔县,已经不是“就枣论枣”,而是将产业链条延伸至加工分选、仓储保鲜、包装运输、电商销售等多个环节,不仅在国内市场声誉日隆,还远销东南亚、中亚、欧美等海外市场。2024年,大荔县冬枣种植面积达42万亩,总产量超50万吨,年产值突破7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一颗小冬枣成了当地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我们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构建了‘省抓千亿级、市抓百亿级、县抓十亿级’的三级产业链联动机制,就是要加快全链条升级、全环节增值、全产业融合,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王韬表示。

 正是因为有着重产业的明确理念、抓产业的强烈导向、兴产业的清晰路径,陕西的“产业之树”近年来愈加枝繁叶茂、硕果盈枝。

 从产值能级看,2024年,陕西省苹果、蔬菜、畜禽肉类、茶叶、中药材、猕猴桃、乳制品、食用菌8条省级重点链综合产值达6480亿元,同比增长5.8%,带动发展26条市级超百亿、131条县级超十亿的特色产业链,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99元,同比增长7.1%。

 从位次比重看,陕西苹果、猕猴桃、羊乳3个产业体量稳居全国首位,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4、1/3、3/5。茶叶、食用菌产量和设施农业规模位列西北首位。2024年水果网络零售额突破230亿元,居全国第一。

 从品牌影响看,洛川苹果、富平山羊奶、眉县猕猴桃等8个区域公用品牌被纳入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延安苹果、咸阳马栏红等4个品牌跻身2024年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前十。创建国家级优势产业集群11个,建设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106个、农产品加工园区35个。

 一系列数字,标注着陕西特色现代农业的分量之重、根基之深。一个个好产业如同一根根坚实的桩基,支撑起陕西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璀璨未来。

 因地循理淬特色性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特色则是产业的关键。做好“土特产”文章,就要结合当地的“土”资源,打造差异化、高质量的特色产品,让产品“独一份”、产业“靠得住”。

 陕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北有黄土高原,粗犷辽阔,日照强烈、温差分明,南有秦岭巴山,水汽氤氲,林木丰茂、草药繁盛。这种“一山南北两重天”的格局,为特色农业提供了天然的“分区适配”场景。

 “每一片土地都有最适合的产业。”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张欣介绍,“十四五”以来,陕西立足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划定五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北有绿色农业带,温差大、光照足,马铃薯、小杂粮、红枣蓄势待发;南有生态农业产业带,茶叶、中药材、食用菌优势明显;中部关中平原则以高效农业产业带串起苹果、猕猴桃和奶山羊、奶牛“双奶源”基地,劲头正盛;还有西安、咸阳都市农业带以及渭北旱塬的“果畜结合”循环农业带,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

 走近佛坪县浓情食品饮料有限责任公司的展厅,山茱萸酒、山茱萸蜜饯、山茱萸挂面等展品,令人耳目一新。地处秦岭南麓的佛坪县,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中国山茱萸之乡”之誉。

 但佛坪县山茱萸产业的发展之路并非一马平川。从新中国成立时全县尚没有人工栽培技术、只有不足百株野生山茱萸树到20世纪80年代扩种近200万株再到如今稳定在10万亩以上的种植规模,从20世纪90年代前后价格猛涨到此后20年一直在低位徘徊再到如今稳步上扬,从单纯的药材到人人可用的食品,一粒山茱萸浓缩了佛坪人的奋斗历程。浓情公司负责人韩文华和山茱萸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坦言:“这些年,我收过300多元一斤的山茱萸,也收过10来块钱一斤的。受市场行情、大小年影响,山茱萸价格常常不稳定,我办加工企业也是想将山茱萸做成吃的、用的。”

 2022年3月,佛坪县被批准为陕西省食药物质山茱萸试点县。佛坪县委书记王晴介绍,全县以“药食同源”为牵引,全力促进山茱萸产业深度融入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引进企业做好产品研发生产,延长并做强产业链,山茱萸成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产业”,也成了增收富民的幸福产业。目前,全县山茱萸种植面积达10.6万亩,总产值达1.2亿元,90%以上的农户从事山茱萸生产,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300元。

 各色山茱萸产品

 打好产业“特色牌”,不可能一蹴而就,须融合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一路破浪前行。除了要发挥好资源优势,还要在自然的考验、市场的风浪中科学抉择、顺势而为,让特色更优、让优势更强。

 冬枣如今已成了大荔人的“甜蜜事业”,说起大荔县冬枣一路走来的历程,大荔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游建敏如数家珍。

 “除了我们的资源条件好,跟老百姓肯吃苦、愿钻研的精神也密不可分。最开始引进冬枣时,由于不懂冬枣繁育特点,坐果难,产量不高。但是当地老百姓们没有放弃,一边试一边改。先用塑料布遮雨保果,再搭竹架盖棚,最后发展成钢架大棚,这才慢慢把产业规模做起来。”通过技术创新,大荔冬枣成熟期从5月延续至10月,货架期半年,效益大幅提升。目前,冬枣占到大荔第一产业产值的60%以上,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以上,成为兴产富民的“摇钱树”。“可以说是家家户户都种枣,靠着种枣,全县都‘种’出了10多个‘亿元村’呢。有些家里两口子,经营三四亩大棚,一年就有一二十万的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游建敏颇为自豪地说。

长势正旺的大荔冬枣

 行走在陕西,到处能感受到陕西人对特色特质的追求。陕西之“特”,特在天时地利,也特在探索作为、因势而为,特在把握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奏之力。把先天之特变成后天之优,把单点之优汇成系统之强,正是陕西从“有特色”走向“成优势”再聚为“全局胜势”的关键密码。

 内外兼修塑良品

 如果说特色特性是打开市场的“敲门砖”那品质品牌就是保持长久竞争力的“压舱石”。陕西深知,唯有统筹抓好品种、品质、品牌,以品种培优打牢基础,用品质提升增强后劲,靠品牌打造实现增值,才能让特色产业行稳致远。

 走进渭南市白水县林皋镇的白水苹果核心区,万亩果园绵延不绝,成排的果树枝叶繁茂、枝头挂满沉甸甸的苹果。近年来,白水县把苹果产业当作富民的头号工程,不断突破传统种植模式,形成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新服务、新农人、新定位”的“七新”模式。其中被摆在首位的便是“新品种”。

 “好产品是种出来的。”白水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张杰介绍,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当地已成功培育出“瑞阳”“瑞雪”“瑞香红”等20多个新品种,其中“三瑞”苹果已通过国家审定,在白水县推广面积达到10万亩。

 “以前种老品种,有大小年的困扰,常常是今年丰收明年减产。现在新品种稳定挂果,果形果色都更好。”新农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段丽娟指着面前绵延的“三瑞”苹果新优品种示范基地介绍道。

 有了好种子,更要守住品质的“护城河”。段丽娟告诉记者,作为示范基地,他们既示范新品种,又示范新技术,通过技术赋能,让“好品质”从“碰运气”变成“可复制”。

 一眼望去,果园地面以上,防雹网像一张张保护伞,为果树挡住或会突如其来的冰雹;地面以下,水肥一体化系统为每棵果树定制“营养餐”。机械化也悄然取代了许多繁重的体力活——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大部分都能由设备精准完成。如今,1200亩的示范园里,已经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我们的示范园,不只是种苹果,更是在示范一整套现代农业体系。”段丽娟说。

“三瑞”苹果新优品种示范基地里安装的防雹网

 这样的“标准”并非只停在示范园。“我们白水建立了分层培训体系,把新品种、新技术先教给龙头企业,再到乡镇干部、技术能手,最后送到每一位农民手里。”张杰介绍,在县级层面,白水设立苹果产业发展中心,镇级配备专职苹果副镇长,村级聘用苹果技术推广员,县镇村三级推广体系打通了服务果农的“最后一公里”。如今整个白水苹果核心区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生产,生产成本降幅达到30%以上,从每斤15元以上降到1元以下,亩均效益达3万以上。

 若说品种是基础、品质是底气,那么品牌就是连接“田间地头”与“餐桌案头”的桥梁。靠着好品种和高品质,白水苹果的品牌越叫越响,不仅远销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还依托23家进出口外贸企业实现年出口15万吨。如今,白水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已达67.5亿元。

 白水苹果只是陕西打牢品种品质、塑强农业品牌的一个缩影。如今,“品种—品质—品牌”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已深入人心、落地生根。通过提升科技水平,加快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引进推广,陕西建成4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发布43项农业主推技术;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96个,绿色农产品数量突破1000个,区域公用品牌达100个。

 不依赖资源吃老本,而是用科技破解“种什么”的难题,用标准解决如何“种得好”的困惑,用品牌打通怎么“卖得好”的堵点。这正是陕西特色产业“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突围之道。

 链群同构拓新境

 产业振兴,关键在于延链、补链、强链。陕西以加工为锤锻长链条,以文旅为桥拓新场景,把“土特产”的“土味”酿成“风味”将一条产业“吃干榨净”。

 位于眉县猕猴桃批发市场园区内的齐峰果业产品体验展厅里,果汁、果干、零食整齐陈列,琳琅满目。一旁的数字农业大屏上,猕猴桃种植、采购、加工、冷链、物流、销售等环节实时呈现,串起了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

 “我们最初只是做销售,后来发现,要卖得好,必须先种得好。于是逐渐向上延伸到育苗、农资、种植,为了降成本,又再向下拓展到储藏、加工、电商、出口。”齐峰果业办公室主任席文辉介绍,依托他们所在的国家级猕猴桃批发市场,齐峰果业构建起了猕猴桃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不仅降低了成本,更把控着果子的品质。

眉县猕猴桃批发市场园区里,猕猴桃被制成饮品

 在园区里,像齐峰这样的企业还有不少。一个个猕猴桃摇身一变成了饮料、零食、酒水,附加值成倍增长。一旁的“邻居”千裕酒业依托本地猕猴桃,研发出系列饮品的同时,还把猕猴桃酒做成观光旅游的“文化名片”,带动15万亩果园和农户增收。在园区之外,眉县猕猴桃产业同样也已经延伸出完整链条,如今全县拥有冷库521座、电商中心16个,果子能直供城市超市、走出国门。

 当产业链从“种得好、卖得好”延伸到“加工得好”,如何再进一步打破产业边界,让土特产的价值跳出商品本身?陕西的巧思,是把产业场景变成旅游风景,让“吃的”变成“看的、玩的、体验的”。

 秦岭北麓的眉县把猕猴桃做成了“文化IP”。中国猕猴桃博览馆里,千年种植史与现代农技交相辉映;17个采摘观光园、3条精品旅游线路串联起“看果、摘果、品果”的全体验。“我们希望游客不仅能品尝到新鲜猕猴桃,还能走进博览馆了解猕猴桃文化,真正把产业做成全链条、复合型的。”眉县农机中心支部书记陈辉说,“我们不仅是在卖果子,更是卖文化、卖体验。”

 黄渭洛三水交汇的关中平原腹地,大荔冬枣同样走出了“果旅共生”的新路径。放眼安仁镇小坡村,枣林与观光火车交相辉映,游客在车窗外看果园、品枣香,俨然一幅流动的田园画卷。“在小坡村,冬枣是用来吃的,也是用来‘看’的。”村支书薛安全笑着说。如今,大荔县的万亩有机冬枣示范园成为集生产、交易、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园区,每年吸引游客10万人次,带来超200万元旅游收入。

 守得住本土特色,放得开跨界思维,让每一份“土味”酿成乡村振兴的“甜味”,这正是陕西给出的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答卷。

 “我们既坚持纵向延链,推动优势特色种养业全链条升级,促进全链增值;也推动横向建群,聚焦区域优势,推进规模化、板块化、集群化发展,形成聚集效应。”张欣介绍。

 从单个产业的“小链条”,到全省布局的“大网络”,延链补链与产业集群正在同步发力。2021年以来,陕西累计实施825个延链补链项目,总投资超350亿元,建成果品冷藏库容570万吨、智能分选体系每小时1800吨,年加工能力涵盖浓缩果汁100万吨、羊乳150万吨、菜品92万吨。与此同时,陕西已创建13个国家级、8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多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吸引430个延链补链项目和225亿元财政金融社会资本落地,推动要素加速集聚,产业加快升级,企业竞相成群。

 秦岭巍巍,见证农耕文明的千年传承;渭水汤汤,滋养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放眼三秦大地,从关中沃野到秦岭山间,从黄土塬畔到巴山深处,陕西以山河为纸、产业为笔,写下了“特色兴农”的生动答卷。今天陕西的乡村特色产业,正从“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千百十”亿级特色产业链群加速成型,四区五带齐头并进,一张乡村产业振兴的恢宏蓝图正徐徐铺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