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至23日,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举办了以“探秘粮作种质‘芯片’,守护农业未来根基”为主题的种质资源科普展示活动,旨在通过开放日活动,增强公众对农业种质资源保护重要意义的认知。本次活动由小杂粮研究所所长王孟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学院相关专业部分学生、市内种植大户以及周边部分群众共80余人参加。
9月22日上午,王孟所长以讲座的形式,向参与人员讲解了种质资源保护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深远意义,系统阐释了种质资源作为农业科技创新“芯片”的重要价值,从理论和政策层面增强了与会人员对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王孟所长向大家科普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9月22日下午,小杂粮研究所李振姣、强羽竹两位技术人员带领大家前往试验田,通过实物展示和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了糜子、谷子不同种质在形态、生长习性、抗逆性等方面的差异,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种质资源多样性的魅力。同时,她们还分享了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进行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存,以及这些资源在农业育种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科普糜子资源
科普谷子资源
谷子、糜子田合影
9月23日上午,榆林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张圆带领大家参观了玉米种质资源圃,并详细介绍了不同玉米在产量潜力、抗逆能力以及生态适应性等方面的特性,进一步分析了玉米种质资源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科普玉米资源
合影留念
活动过程中,与会人员积极提问,深入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和聆听,大家对农业种质资源的丰富性和重要性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理解,深刻认识到每一粒种子背后所蕴含的科技力量和生态价值。在闭幕致辞中,此次活动负责人王孟所长表示,农科院将一如既往地秉持“保护种质资源、服务现代农业”的宗旨,在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鉴定和开发利用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他也期盼与社会各界携手并肩,共同守护好每一份珍贵的农业种质资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