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神木市纳林采当村。 中图:神木市沙母河村。 下图:府谷县新庙村。
榆林市榆阳区白舍牛滩村
榆林市坚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坚持一手抓点上示范引领、一手抓面上整治提升,确定了以“三线两河”周边村庄为重点,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建设,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按照“六化同步”要求,探索推广“五联五促”工作机制,着力打造“千万工程”榆林样板,特别是北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能源区,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生态为基础、以产业为动力、以民生为根本,系统推进资源型地区“开发式治理”,探索出一条矿区转型与乡村振兴协同并进的新路径,实现了从“黑色增长”向“绿色发展”的美丽蝶变。
规划引领,绘就乡村发展新蓝图
榆林市将“千万工程”经验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突出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未来四年的目标任务、重点工程和政策保障,建立联审共建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在规划编制中,榆林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南部山区与北部矿区的差异,实施差异化支持政策,2024年设立南部县产业振兴专项资金12亿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截至目前,已认定第一批“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57个,正在创建第二批省级示范村56个;储备建设了第一批市级“千万工程”重点村80个并从中选取56个村推荐创建第三批省级示范村。扎实推进第二批约80个市级重点村储备建设工作。形成了以8个乡村振兴楷模村为代表的矿区综合治理、沿黄农文旅融合发展、无定河流域生态治理、南部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协同发展、白于山区生态修复的示范引领片区。初步形成“多规合一、一村一策”的梯次压茬推进规划实施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美丽蝶变
秉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积极推动乡村绿色转型。一是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累计投入资金62.65亿元,生态修复面积1091.54平方公里。神延西湾露天煤矿采用“以自然的方式恢复自然”的方法,累计复垦土地524.45公顷,建成“国家能源集团生态林”209公顷,植被覆盖度相比原始自然地貌提高了2至3倍。府谷县国能三道沟煤矿栽植树木150万株1.5万余亩,通过“万亩坡改梯”工程平整高质量农田5000亩,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二是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建设移民社区,实施道路硬化、边坡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全市累计投资5000余万元改善易地搬迁安置区人居环境,受益群众3万余人。截至2024年底,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6.26%,完成127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
产业革新,推动经济提质增效
坚持因地制宜,聚焦村企合作、特色种养、工农文旅融合,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一是村企合作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新活力。实施“村企结对强产业·工农融合促振兴”,神木市首批选择88家工业企业与90个行政村结对,发展产业园并形成产业联盟。神木澳牛牧业租用四卜树村1200亩塌陷区治理土地,村集体年收益80万元。府谷县黄甫镇段寨村经济联合社入股县民富产业公司,与中粮集团合作,累计分红近30万元。二是探索特色种植养殖新赛道。横山区发展特色羊产业,2024年羊子饲养量达295万只,全产业链产值47亿元。探索“牧草种植—饲料加工—现代养殖—农特产品加工”循环模式,培育联农带农龙头企业。三是推动工农文旅产业融合新发展。打造集煤炭工业文化休闲旅游、果蔬采摘、康养民宿、餐饮服务于一体的农家乐、民宿,拓展农耕研学、生态研学等项目。榆阳区金鸡滩镇串联曹家滩智慧矿山、白舍牛滩田园综合体等景区,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1400余万元。四是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出台《榆林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科环保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推进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废资源化利用,修复矿区生态和退化土壤。
就业创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完善联农带农、助农惠农机制,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一是修复发展增就业。鼓励矿企开发生态修复和管护岗位,开发护林员、护河员等公益岗位。府谷县村庄与矿企协作发展林下养殖、大棚蔬菜等项目,优先聘用当地村民,带动3000余人就业,农民人均增收9000余元。二是提高技能促就业。通过“头雁”培训、农技下乡、产训结合等方式提升农民技能。神木市近三年开展各类培训12次,培训高素质农民590名。三是强化保障助创业。组建创业服务专家团队和导师队伍,提供政策咨询、跟踪指导等服务。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给予一次性补贴,推动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政策“打包办”“提速办”。榆阳区为32家企业1062人次开具吸纳重点人群证明,办理税费减免。
民生改善,推动幸福提档升级
坚持“开发式”治理为人民的宗旨,增进民生福祉。一是建设完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矿企出资推进采煤搬迁安置小区建设,配套建设绿色节能、科技智能设施。利用能源企业余热为村民集中供热;推进煤改气、光热光伏等多能互补清洁取暖。神木市近三年修复铺设乡村道路410公里。二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创新党员干部“承诺—践诺—积分—评议”管理,推进便民服务驿站等智慧平台建设,完善养老院、卫生院、学校等设施。三是推进文明乡风建设。深化村企协作,建设农家书屋、村史馆等文化设施,开展乡村旅游音乐节等活动。榆阳区金鸡滩镇深化与矿企等企业协作,以党建引领为重要抓手,先后建成了10余个幸福院、卫生室,建成7个住宅小区,配套建成学校及幼儿园,破解了农村养老、医疗、教育等多方面难题,先后举办“大美榆阳 多彩金鸡滩”等文化旅游活动。
多元协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榆林市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构建“1+N”协同治理体系。绥德县满堂川镇“说事堂”机制整合多元力量,形成“百人说事团队”。通过“揽事接事—理事定事—议事说事—访事查事—论事档事”五步工作法,实现矛盾纠纷全流程闭环管理,成功创建全国“枫桥式工作法”示范案例。积极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模式,编制小微权力清单,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热情。榆阳区以党建为引领,创新乡村治理,构建“五级五长”网格体系,实现多网合一、责任到人。创建“伙场说事”解纠纷、“拴正人家”树新风、“追梦超市”兑积分等特色模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升级发展、乡风文明提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榆林市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开采地区乡村振兴的“开发式治理”新路,为实现矿区转型与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榆林经验”。这一实践不仅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未来,榆林将继续深化“千万工程”实践,着力打造更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谱写塞上大地乡村振兴新篇章,为全国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榆林智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