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官方网站! 登录 注册 无障碍浏览 网站支持IPV6
黄土高原上的“双丰收”密码:科技赋能农业转型的横山实践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边瑞 时间:2025-09-26 07:01:05

秋分时节,陕北高原迎来最美的季节。在榆林市横山区的广袤田野上,两种金色交相辉映:山坡上连片玉米地灿烂金黄,河滩处万亩稻田稻黄蟹肥,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片曾经“靠天吃饭”的黄土高原,如今正书写着“藏粮于技”的现代农业新篇章。

图为横山区杜羊圈村千亩玉米旱作节水示范田

在赵石畔镇杜羊圈村的千亩玉米示范田里,沉甸甸的玉米穗压弯了枝头,村民们正忙碌地采收着丰收的果实。“往年这时候天天盼下雨,浇水累得腿打颤,收成还得看老天爷脸色。”杜羊圈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张生满感慨道。如今的巨变,得益于高效节水技术的全面推广。地下的滴灌带将水肥精准直送玉米根部,配合地膜保墒,每亩节水超120立方米,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

2021年,杜羊圈村开始推广高效旱作节水技术,在地里铺设滴灌带,配套150个电动阀门和30个墒情采集器。“这套系统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自动精准灌溉,每亩节水120立方米。”杜羊圈村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宏钰介绍,项目使耕地利用率提升8%,每亩节电36%、节时47%、节工33%、节肥38%,玉米亩产增幅超20%。

图为横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玉米进行实地测产

在横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郭宏强看来,这场“农业科技革命”的核心是“增密度”技术。“我们将种植密度从传统的3500至4000株/亩提高到4500至5500株/亩,通过选择耐密品种、精细整地播种、水肥一体化管理,实现光能利用率最大化。”今年全区41万亩玉米中,有10万亩采用这项技术,预计总产量达18.2万吨。

与此同时,在无定河横山区段,4万多亩宜渔稻田迎来了丰收时刻。金黄的稻浪中,不时可见肥美的河蟹在稻田间穿梭嬉戏,勾勒出一幅“稻蟹共生”的生态画卷。

图为横山区无定河段稻蟹养殖基地

“这些围挡是防逃墙,要不这些‘小家伙’可就成群结队溜走了!”养蟹大户乔健斌笑着告诉记者。他原来在外打工,五年前回乡承包稻田养蟹,“去年投入50万元,净赚80万元。今年扩大到了500亩,预计总收入能突破200万元!”

图为横山稻蟹膏黄饱满开始上市

横山区水产工作站站长王文章表示,经过十年发展,全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从350亩扩大到4.3万亩,建成西北最大的河蟹稻田育苗基地。“2024年预计稻蟹总产值达1.6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首次突破3000万元。更难得的是,这种生态模式使农药使用量减少60%,化肥使用量降低30%。”

图为横山区波罗镇稻蟹养殖户享受螃蟹丰收喜悦

横山的“双丰收”不仅体现在产量上,更体现在效益上。在杜羊圈村,节水灌溉技术覆盖5200亩耕地,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1920元;在响水镇等稻作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亩均综合收入达4000多元,其中亩产蟹田米600多斤,产值2400多元,螃蟹亩产10至15公斤,收入1600多元。

这种转变背后,是横山区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深入探索。近年来,该区构建了“科技赋能+全链条优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通过智能灌溉提效,另一方面通过良种良法配套,推动种植环节向现代化、高效化转型。如今,横山区不仅破解了旱作地区农业发展的水资源约束,更走出了一条“节水增效、藏粮于技”的特色农业振兴之路,让丰收的喜悦洒满黄土高原的希望的田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