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官方网站! 登录 注册 无障碍浏览 网站支持IPV6
靖边:“银发专家”田间“把脉开方”
信息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王晨曦 王瑛瑛 时间:2025-09-25 08:26:18

9月15日清晨,薄雾轻笼着靖边县海则滩镇柳树湾村的马铃薯示范基地。高级农艺师吴清亮半跪在田埂旁,指尖轻捏华颂7号马铃薯的匍匐茎,仔细查看作物长势。

作为旱作农业专家,吴清亮曾推广地膜覆盖、节水补灌、测土配方施肥等20多项旱作农业实用技术。2023年退休后,他依然每日往返田间,查看墒情苗情、指导农民生产。

近年来,靖边县以组织引领强化“三个不离”——离岗不离技、离岗不离田、离岗不离情,组建“银发专家”队伍,构建“产业+平台+人才”的长效服务机制,并通过三年一聘的动态管理以及专项经费保障,让退休老专家发挥余热、服务乡亲。

柳树湾村的示范田里,记者看到,传统马铃薯品种的叶片泛黄,而华颂7号的叶片浓绿、厚实。吴清亮说:“我们不仅换了新品种,还使用了新技术。你看,效果很好。”

“我虽然退休了,但不能把积累多年的技术浪费掉。华颂7号是我们对比了12个品种选育出来的,淀粉含量高、耐煮性强。”吴清亮说,“乡亲们种了一辈子地,我能把技术传授给他们,帮他们增加收入,心里特别高兴。”

县级乡村振兴示范点负责人高改平去年试种了20亩华颂7号。他说:“我带头试种,乡亲们看到效果好就跟着一起种。目前,华颂7号在我们村的推广面积超过了100亩。现在种马铃薯,每亩利润超3000元,大家越种越有信心。”

张家畔街道阳光村的2900亩马铃薯田,曾因长期连作,土壤板结、病害频发,亩产不足1000公斤。如今,这片田地里,马铃薯长势喜人。这一转变离不开农业资源与环境专家栾世欢的贡献。

“我们采用微生物菌肥技术,给每亩地施300公斤‘土藏金’菌肥。其中的解磷菌、解钾菌能有效释放土壤中的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相当于为马铃薯根系筑起‘防护墙’。”栾世欢抓起一把土搓开,继续说,“我们通过冬油菜轮作的方式,让这片地亩产提高了25%。”

同日,在靖边县红盛小杂粮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蔡文秉告诉记者:“上周,水肥植保专家韩占山过来指导,调整了荞麦的水肥配比。这既能减少化肥用量,还能增产。”

韩占山是靖边县首批聘任的“银发专家”之一,曾获9项省、市级科技奖,擅长水肥一体化技术。他在红花荞麦生产中推广“测墒补灌+缓释肥深施”技术,有效增强了荞麦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稳定性。

蔡文秉今年种了13亩红花荞麦。他说:“按韩老师的方法管理,荞麦长得稳、抗性强,产量和品质都比去年有了明显提升。”

靖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旭介绍:“我们高度重视‘银发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首批遴选的8位‘银发专家’均拥有25年以上一线工作经验,在品种选育、土壤改良、绿色防控等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截至目前,‘银发专家’团队已牵头制定并推广了23项农业技术规范,覆盖了从播种、田管到采收的全产业链条,这些标准已成为靖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和品质保障。”

靖边县始终将人才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该县聚焦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系统性培育致富带头人210人、高素质农民3660名,建成田间学校2个、市县级乡村振兴人才示范点21个,带动超8000户农户增收。

“‘产业需求+人才专长+基地示范’的长效机制,既激发了老专家的技术服务热情,也推动了马铃薯、小杂粮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品牌升级,为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靖边县委组织部部长程超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