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鄂宁现代煤化工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球单体投资最大的煤化工项目陕煤榆林化学二期项目一阶段开工建设,国内装机规模最大的清水川煤电一体化项目全面建成,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浪潮奔涌、势头强劲;
全市上下持续深化拓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精准发力推进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发展,聚力打好“八场硬仗”、办好“20件大事”,全面奏响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从“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的新春狂欢,到“清爽榆林”文旅消费季的宾朋满座,再到陕北民歌榆林合唱大会的驼城天籁,塞上儿女以奋进的姿态、热情的怀抱,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
近年来,榆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科学统筹多重目标,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榆林实践崭新篇章。
筑牢能源安全“压舱石”
积极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榆林责无旁贷、勇毅担当。
榆林全市上下始终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坚持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为路径,全面推进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煤油气化风光电氢多能融合新路径,加快培育形成具有榆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其间,榆林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高标准建设科教融合、研发中试和大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构建“科教融合—研发中试—工业化示范”全周期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向终端延伸和多元能源耦合。以陕煤榆林化学二期、国能煤炭综合利用、探微日新碳五深加工等项目为代表,一批工业企业积极推进煤化工、煤制油工艺与“绿电、绿氢、绿氧”等清洁能源深度融合,凭借持续技术创新树立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行业典范。
坚决扛起能源保供责任,榆林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和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一体推进稳煤、扩油、增气、强电,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占全国的10%以上;以牵头建设榆鄂宁现代煤化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契机,推动资源由“三个转化”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转变、产品由大宗化学品向高端应用品转变、产业由点状分散向现代集群转变;全面加速推进涵盖新煤矿、新油气、新材料、新煤电、新能源、新电网的180个“六新”项目,持续筑牢新型工业化底盘。
近年来,榆林还构建起了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乙醇等多条产业链,大宗基础化工产能突破1700万吨,拥有全球、全国首台套技术装备28项,牵引能源化工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加快布局氢能产业,华秦氢能产业园一期、超燃动力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项目投产,全球首个实用化、规模化以氢能为主的零碳智慧能源中心稳定运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化镁储氢等技术纷纷落地,制氢、储氢、加氢、氢能应用完整产业链加速形成。坚持以多能融合为主线,一体推进煤油气风光电氢多能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型能源体系,化工产品从6种拓展至45种精细化学品。
做强绿色发展“硬支撑”
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任的同时,榆林更承担着守护绿水青山的使命。
在府谷县,“金属镁冶炼工业精准脱硝技术”新近发布,推动氮氧化物排放整体下降70%,不仅填补了全球镁冶炼行业尾气脱硝技术的空白,更为全市金属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在榆神工业区,国能锦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示范项目稳定运行,烟气中的二氧化碳经过捕集、液化,通过钢铁管道奔涌至千米地下并被永久封存……
为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榆林扎实推进“水岸同治”“水脉净化”“生态重生”等系统工程,今年1至6月16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18个城市水源地、40个乡镇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思路,依托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积极构建工业固废综合治理的“榆林模式”,2024年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58.3%,较“十三五”末提高30个百分点。
横山区造林基地补植樟子松工作稳步推进,定边县植物园中如织游人惬意漫步,子洲县吉利坪村一池碧水渔获满仓……
近年来,榆林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每年不低于4亿元的投资额度、不低于100万亩的营造林规模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升至36%,年均入黄泥沙量从5.13亿吨减至2.12亿吨,在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的同时,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同步推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同提高。
下好区域协调“一盘棋”
着眼大格局、秉持大胸怀、融入大战略,广袤的榆林大地上,区域协同发展的奋进曲正在奏响。
延榆高铁、定边机场等交通领域重点项目加力推进,交通互联推动榆林更加紧密地融入全国、全省发展格局;区域交通、金融、消费、科创、医疗教育“五大中心”加快建设,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高效流动,发展协同共兴产业圈;抢抓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契机,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致力打造国家肉类冷链物流区域性枢纽和“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冷链物流重要集结点……榆林正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
针对南部县与北部县市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2023年,榆林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若干意见》,决定从财力、政策、要素等多方面倾斜支持南部县发展。
其间,榆林于2023年设立专项资金5亿元,支持南部县10个全产业链项目,2024年专项资金达到12亿元,支持南部县18个产业振兴项目,推动相关县区发挥优势、做大总量,探索走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振兴之路。
串起百姓增收“产业链”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
近年来,榆林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同时,深度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紧紧围绕羊子、马铃薯、山地苹果、大漠蔬菜4个百亿级产业及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精耕细作“土特产”文章,叫响区域优势名品,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有力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广大村民增产增收。
其中2024年,全市累计落实果业发展资金6385万元、到户产业奖补资金9937万元、庭院经济扶持资金1595.4万元,发放小额贷款2.52亿元。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塞上大地徐徐展开。
其间,榆阳、横山、神木、定边、靖边等养羊大县(市、区),积极选育优质种源、创新加工工艺,依托远销海外的羊绒制品、全国驰名的羊肉产品,成功串起了12.2万户农民的“增收链”。神木尔林兔大草原、靖边波浪谷、绥德郭家沟、佳县赤牛坬等乡村景区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产品供给,绘就出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画卷。府谷新府山、定边新乐、佳县金沙湾等易地搬迁安置社区依托后续扶持资金建起服装厂、剪纸工坊、手工挂面厂等,将搬迁群众嵌入县域特色产业链,增加“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绘就幸福民生“新画卷”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近年来,榆林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行远自迩、笃行不怠,先后投资157亿元实施城市更新改造项目545个,实现城市品质与群众满意度的同步提升,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开创了城市建设与基层治理新局面。
紧盯群众关心关切,榆林全面实施教育攻坚行动,“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教育经费超580亿元,推进校建工程180个,新增学位13.9万个,各级教育毛入学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25年至2027年,榆林计划再新增学位5万个,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以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契机,聚焦“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目标,榆林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不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时间的刻度里,潜藏生长的力量。在高质量发展跑道上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榆林,未来可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