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孟家湾乡严格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乡村治理十二条措施的部署要求,以“三同步三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为核心抓手,结合辖区实际创新推出“伙场说事”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 通过搭建干群面对面沟通平台,引导干部群众主动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多元共治合力。通过化解矛盾纠纷、优化营商环境、转变工作作风、发展伙场庭院经济、整治人居环境卫生、评选“拴正人家”、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产业发展等措施,改善乡村风貌、厚植文明新风,助力持续形成民风淳朴、治理有效的和美乡村新格局。

近日,记者走进孟家湾乡野目盖村看到眼前的景象格外鲜活:农户房前屋后的闲置空地已不见往日零散杂乱,取而代之的是规划整齐的“伙场经济”用地——在村集体统一美化整治下,小菜园里青椒垂枝、小果园中果实缀满枝头,既扮靓了乡村庭院,又成了村民增收的“宝地”。

在野目盖村“伙场说事”地,几个村民围坐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正讨论着最近村上发生的矛盾问题。这种“零门槛”参与、“无距离”沟通、“接地气”议事的方式,不仅让干部能直接倾听群众心声、精准回应百姓诉求,更在你言我语间融洽了邻里关系,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矛盾纠纷在一线得到及时化解。
“我们村由于传统的种植习惯,很多村民把玉米种在了路上,影响了出行,导致一些项目无法进村,矛盾调解小组就把村民们组织起来,给他们普及法律知识,谋划发展,后来村民们自发把占用路面的玉米割了,现在路也修宽了,项目也进来了,我们的心里都很舒服。”孟家湾乡野目盖村村民刘平说。

“发展伙场经济的前提是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搞发展免不了会产生矛盾纠纷。我们首先成立了矛盾调解小组,主要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村干和代表以及现任村干部一共9人组成,同时打造了‘伙场说事’点,既改变了环境,也为调解矛盾创造了基点,解决了当时双方人的心理障碍。目前我们成功调解了6件矛盾纠纷,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孟家湾乡野目盖村党支部副书记苏林平说。
在孟家湾乡四道河则村,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成了村民心中的“议事地标”。平日里,村民们常围坐在树荫下,开展“树下议事”“树下和解”“听树说”等活动。从炕头唠嗑到田间交流,再到大树下的集中议事,四道河则村将矛盾化解阵地搬到群众身边,把问题解决在村民心坎上。近年来,该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实践“七用七结”工作法,通过精准排查、多元调解、源头预防,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据悉,自2021年以来,该村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21件,成功实现矛盾“不出村”、纠纷“不到乡”,村民满意度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不断凸显。

“我们四道河则村的合抱树常年为众人遮阴避日,乡亲们有空就聚在一起树下拉话,后来逐渐演变成‘树下和解’‘树下议事’,我们积极探索‘全科网格’治理模式,将基层社会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伙场经济发展等有机结合,充分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孟家湾乡四道河则村党支部书记王文飞说。
孟家湾乡学习借鉴“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利用“伙场”特有的开放性和亲缘关系网络,激活“门口评理”传统智慧,将矛盾调处搬到伙场盘子,提出了更接地气、更有温度的“伙场说事”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为风沙草滩区乡村治理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打造出了一张新的靓丽名片。
“下一步,我们的伙场说事将以环境卫生整治为抓手,美化乡村的同时主动化解矛盾纠纷,营造淳朴民风。继续围绕‘党建引领’一个核心,激活五级五长和村级调解员队伍两股有生力量,形成‘说事伙场固定说、党员联户上门说、纠纷伙场现场说’三维说事体系,推进‘政策宣传、矛盾化解、民生服务、产业发展’四项工作充分融合,归纳‘听理劝退和’五字决,利用‘调解员培育,五级五长联动,奖励激励’三种机制,因地制宜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孟家湾乡党委副书记高靖凯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