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三秦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榆林市横山区,长城脚下的旱作玉米试验田,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不仅破解了旱作地区发展难题,更让“藏粮于技”的理念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横山区赵石畔镇杜羊圈村,1100亩高效旱作节水玉米种植项目现场一片繁忙。村民们三人一组、五人一队,左手握秆、右手掰穗,金黄饱满的玉米穗不断落进布袋,田埂上的玉米堆成小山,丰收的笑声在田野间回荡。
杜羊圈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宏钰说:“我们在实施1100亩高效旱作节水玉米种植项目中主要在两方面发力。一个是智能灌溉提效。我们配套150个电动阀门、30个墒情采集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作物长势等关键数据,通过系统自动精准调控灌溉量与施肥量,实现按需供水、精准补肥。同时,同步整合沟道库坝蓄水+高抽泵站供水+贴片管线滴水+水肥一体管理的立体供水系统,使耕地利用率提升8%。经测算,项目实施后每亩地节水36%、节电36%、节时47%、节工33%、节肥38%,玉米亩产增幅超20%,农户种植收益提升30%以上。还有一个是良种良法配套。我们优选优质高产、抗病抗虫、抗旱耐涝的玉米品种,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提高光能利用率,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养分精准供给。”
杜羊圈村村集体合作社负责人说:“以前这里条件不好,基本上都是旱田也浇不上水。自从引用滴灌技术以后,不用再靠天吃饭,地里的产量稳了,我一个人就能管三十亩地!你看这玉米穗多大,比去年的大一圈,攥着都沉甸甸的!今年光玉米就能多赚800多块,钱包鼓起来了,这日子也是越过越有奔头!”
横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说:“通过“增密度”及配套技术的综合应用,我们实现了“提单产”的目标。今年我们在全区开展了11个玉米增密度提单产示范点,产量显著提升。实践证明,在同等条件下,通过合理增密和科学管理,亩产可以增加100到200公斤以上,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还有经济效益的增加。虽然种子投入略有增加,但产量的提升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农民增收。”
据统计 ,今年横山区玉米亩产达446公斤,总产能18.2万吨。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管田”,横山区用“节水增效+密植增产”的组合拳,走出了旱作地区农业振兴的特色路径。
从长城脚下的玉米丰收,到无定河畔的稻浪翻滚,横山区以科技为笔、以土地为卷,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新篇章,为乡村振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横山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