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沟流域蔬菜大棚。通讯员 王涛 摄
工人包装紫金枣。贺萌 摄
学生在路遥文学村研学。贺萌 摄
培训药材种植户。贺萌 摄
规模化养殖黑牛(资料照片)。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北国风光景区。郝彦丰 摄
清风不息,涧水长流。
“十四五”以来,清涧县勇于破除区域决定论、资源匮乏论、基础薄弱论等思想“坚冰”,确立了“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文旅兴县”三大发展战略,聚力打造沿黄优质特色农产品输出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示范县,高亢奏响高质量发展“三重奏”,实现了多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符合新时代清涧实际的新路子。
生态治理见行见效
走进折家坪镇白家峁村,只见一户户农家屋顶上安装着一块块光伏板,场景甚是壮观。该村立足区位优势,多方争取政策支持,积极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化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增绿、增能、增收”多方共赢,借光致富、以能发展,让村民“晒着太阳把钱赚”。
位于折家坪镇的陕西田野养殖基地,按照“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黑毛土猪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多个村集体经济和散养户投身绿色生态养殖,实现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目前,全县已成立黑毛土猪产业联盟,充分发挥联农带农机制,加强与科研院校、科技企业的合作,促进黑毛土猪产业蓬勃发展,让“生态绿”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底色。
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和“三河五岸”地理条件,清涧县采取“川道农业设施化、沟道治理坝系化、陡坡陡洼搞绿化”方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坝草沙系统治理,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
通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强节能减排等措施,降低了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力培育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化、低碳化方向转型;积极探索“光伏+生态治理”创新模式进行生态治理,把生态修复与光伏发电两大功能相结合……在生态治理上,清涧持续见行见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为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该县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通过建设拦沙坝、除险加固淤地坝、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2024年,全县投入2250万元整治提升人居环境,投入1.6亿元强化污染防治,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6天,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产业转型向新向好
面对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清涧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探索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产品质量,同时大力培育黑牛、黑毛土猪、酸枣等特色农业产业。
在老舍窠便民服务中心邢家沟村,一座座扇形钢结构牛舍一眼望不到边,一头头体型健壮的黑牛长势良好。这里是清涧引进陕西外经贸国际农业合作有限公司,投资5.4亿元建成占地1000亩的万头黑牛(和牛)智慧牧场,也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全自动化、智能化、生态化万头高端肉牛养殖牧场。
按照“企业供母牛、农户抓繁育、企业回收犊牛、企业统一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该县构建起“龙头企业+政府+农户”的紧密联农模式。“为充分调动农户养殖黑牛的积极性,县上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比如,农户购置母牛,每头补助3000元;繁育犊牛回收,每头补助2000元;购置饲草,每头补助1000元。同时,对黑牛养殖户给予贷款贴息,并统一购置涉农保险。”清涧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贺洁介绍,预计到2025年底,全县黑牛养殖规模将达3万头,累计带动5000户养殖户,户均年增收5万元。
在红旗沟粉条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各类机器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转。除了传统的粉条,该企业还引进了水晶粉丝、粉皮、酸辣粉等生产线,推动清涧粉条由“作坊粉”逐渐迈向“高端粉”。清涧素有“粉条之乡”美誉,但过去多为农户零散自产。为规范粉条产业,该县将“小作坊”转变为标准化加工、市场化运营的粉条加工合作社,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红枣产业方面,清涧通过标准化加工和市场化运营,将原本分散的“小作坊”转变为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基地,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同时,启动了弃管撂荒枣林管护工作,大力发展酸枣产业,并对种植户给予一系列扶持政策,提高红枣产量和品质,调动农民发展酸枣产业的积极性。
新能源产业方面,清涧通过引进中电建、榆清能等企业,规划建设了多个新能源项目,还积极布局新材料产业,引进上海国祥世纪、成都北理同创等“龙头”企业,推动固态电池生产线、玄武岩纤维材料等项目落地投产。这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全县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
文旅融合出圈出彩
清涧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近年来,该县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将“产、学、教、研、游、传”融为一体,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在清涧取景拍摄的电视剧《人生之路》,成为国民级热剧。随着这部剧的热播,慕名前来清涧旅游“打卡”的人越来越多,“一部剧”成功带火“一座城”。
2024年9月,人生影视城被省电影局授予“陕西省影视拍摄基地”称号。该影视城高度还原了特定年代的场景,从建筑风貌到街道布局,都充满着浓厚的时代氛围,为影视剧拍摄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场景选择。依托独特的场景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人生影视城吸引了众多剧组前来取景。“光影经济”持续发力,带动当地就业和增收。
清涧寨沟遗址发现了商文化圈之外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等级最高的贵族墓地,出土青铜车马器、兵器、玉器、骨器、漆器等精美随葬品,获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遗址的发掘和保护,让清涧的历史文化底蕴得以进一步彰显,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北国风光新晋国家4A级旅游景区,陕北道情保护传承基地主体完工,《十女从军》荣获“陕西省第十届小戏小品展演”优秀剧目奖、导演奖……清涧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壮美的自然风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启动游客咨询服务集散中心、太极圣境黄河文化传承保护中心等项目,积极推进县城四星级酒店项目建设,精心打造5处特色民宿集群。
文旅产业发展方面,清涧注重产业融合和创新发展、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建设,通过举办“我读路遥”全国征文等活动,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推广电子门票等方式,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文旅产业的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
如今的清涧,绿野遍布山川、产业生机盎然、交通跨越沟壑、社会欣欣向荣。这座陕北小城正在努力利用现代思维,铺就一条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县域强的振兴之路。